一门文艺理论慕课,11位授课教师,40个精讲短视频,上线以来开课4期,共吸引36000余人选课,在同类课程中人气居高不下。

由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朱国华领衔的《文学概论》线上课程正式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门看起来有些枯燥、有点深奥的理论性课程,到底有着怎样的学术魅力,获得学生们的热烈关注?

师资阵容强大:展现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文艺理论研究的实力

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文艺理论教学团队一直以思想活跃、研究前沿、梯队完整、各有专攻受到学界赞誉。团队于2018年荣获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首批“立德树人教师团队”荣誉称号,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格局得当、学术方向整齐的科研与教学团队。
作为国内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朱国华教授历年来为本科生讲授《文学社会学》《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导读》和《文艺学范畴研究》等课程。2019年领衔设计并参与讲授《文学概论》MOOC平台课程,同时主持在线讨论、答疑和在线考卷批改。2020年,该线上课程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这门课之所以由11位教师组成,是希望能够提供真正体现前沿导向的高质量文艺理论课程,展现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文艺理论研究的实力。”朱国华介绍说,“其他文艺理论类的慕课,可能不像我们这样,基本上是整个教研室全员出动。”课程团队成员从60后到70后、80后,都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多位教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在学界颇有影响力,整体实力在国内稳居前列。

11位任课教师
参与教师全部开设过文学理论相关课程,授课评价好。比如讲授“文学与叙事”章节的中文系教授刘阳所授线下课程《文学概论》与《美学》,已连续23次获得中文系“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奖”。团队成员还多次获得各类优秀教学奖励,包括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能达奖教金、校级本科教学贡献奖等。部分成员曾多次参加教育节目以及超星等平台的讲课视频录制,社会反响良好。
摒弃“理论腔”:引导学生发现理论思维的乐趣
“什么是理论?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幻与后人类社会想象力、创伤理论及其伦理关怀、叙事的实质、《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
《文学概论》的授课重点放在了展现文学理论的当代研究动态上,所讲授内容覆盖了目前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也都是授课教师们的研究专长,充分反映了一流大学文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广度。
教师在课堂讲解之外,还提供了在各论域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指导,既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QQ群讨论
理论如何联系实践是研究与教学中的核心难题。在具体讲授中,11位教师从各自精研有得的内容出发,摒弃常见的“理论腔”,用富有理论感召力和现实针对性的问题引领教学,层层推进、持续追问,力求以生动的语言和精当的案例,对一系列理论难题作出要言不烦、深入浅出的分析。
“教师要自己先被问题吸引,学生才能被课程吸引。我们当时的想法是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以个案分析为抓手,对当前的难题做出有效的解答,这样的理论课才会有生气。”团队成员中文系教授汤拥华认为,这种解答不是对文化问题表个态而已,而是要借助理论的力量实现思路、视角上的突破,要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理论思维的乐趣。

学生在慕课平台上的留言
开课期间,陆续有学生在慕课平台上留言分享收获满满的上课体会。
“每位老师的逻辑非常严密,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真的很赞。”“不知道是因为喜欢叙事学而喜欢上刘阳老师的讲课,还是因为喜欢刘阳老师的讲课而听叙事学。总之,刘阳老师的课和叙事学本身一样吸引人。”“汤拥华老师的‘文学与阐释’,更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让我回味无穷。”“从学术角度看《西游记》作品的诞生,让我获得了新知,对作品的理解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面向社会开放:让优质教学资源惠及更大群体
“以最接地气的话讲授最前沿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学理论的乐趣。”课程团队乐意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门理论课的初心。
《文学概论》除了面向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中文系学生实施混合式教学,还面向外系学生及其他高校学生和社会开放,让优质教学资源惠及各专业学生和广大热爱文学的社会群体。2019年12月后第一期课程陆续上线时,国内正面临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热爱文学的广大群体对线上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文学概论》课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的线上学习内容。最终,该期选课总人数高达17835人。学生数量之多,覆盖国内各大知名高校;课程影响之大,在学术界和高教界获得了一致好评,“显示出一定的学术感召力”。然而《文学概论》这门课毕竟是专业课,在课程团队看来,不是那么容易能听懂的。课程不仅挑战既定思维模式,课程知识本身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还要求学生多读比较难的书,思考比较深的问题,能够对文学与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选课学生也反馈,听懂需要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储备。



《文学概论》课程截图

评论区的探讨
这样的“高难度”课程,为何选择面向各专业学生和社会开放?朱国华阐述道:“文学理论当然是比较专业的,但是理论思维又是对所有人都有用的。文学理论虽然以文学问题为焦点,却放眼整个文化,其宗旨是推动思维训练和观念更新,所以对中文系以外的人是有用的。”
立体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
为了让课程发挥最大实效,让选课学生感觉到有收获,在“接地气”的授课方式之外,课程团队还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优势,构建立体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多头并进。
每节课1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聚焦学生理论上的“痛点”提出问题并展开分析;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库,包括教材原文、参考书目、经典教案、自学测试等;利用慕课平台和自建QQ群,每节课事先提供十来个兼具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授课教师和助教团队在线答疑、组织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



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第一期课程结束后,又连续三年开设了三期课程,每次开课时学界反应热烈,选课人数居于同类课程前列,还吸引了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课后讨论。
小论文、专题对话、读书报告、录制短视频、与老师讨论上课内容里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些“花式”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以期初步掌握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的能力。
“有难度,但帮助也很大。”“对于一个金融专业但对文学感兴趣的本科生来说,学到了很多。”选课学生的认可就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
据课程团队介绍,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后,《文学概论》线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资料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便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预计在今年9月份继续面向更多高校学生和社会开放。
文|戴琪 来源|教务处 中文系 编辑|吴潇岚、沈韵婷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