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进博志愿者离园仪式送别第七届“小叶子”

年年岁岁“叶”相似,岁岁年年再相逢

2024年11月11日

  一声声再见,一句句真挚祝福。昨晚6时许,“再见”进博志愿者离园仪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登录厅举行。歌声悠扬,人潮涌动,“小叶子”们不断挥手,向并肩奋战数日的伙伴们致意,向辛勤的工作人员表达感激,更向身后的国家会展中心深深道别。

“再见”进博志愿者离园仪式送别“小叶子”。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施培琦

  《年轻的力量》《夜空中最亮的星》《红日》《再见》……乐队现场演奏起“小叶子”们心爱的旋律,来自各校的“小叶子”们列队而过,他们挥手、击掌,荧光棒在空中摇曳生辉。“小叶子冲鸭”“致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五彩斑斓的灯牌标语在国家会展中心东登录厅的天桥上闪烁。

  “辛苦啦!明年再见!”在“小叶子”们的挥手告别与镜头定格中,青春的力量再次激荡,热烈共鸣,璀璨绽放。


不舍告别,青春隽永定格


  “最后一天,感觉到的是不舍,六天时间过得实在是太快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大一学生李宇耘说。刚念大一,她就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小叶子”行列。在本次进博会,她在咨询台服务,替来往的观展者指引方向。六天里,从初时的生疏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每日站岗五小时,她收获颇丰:“这么多来自不同高校的朋友相聚在一起,都是因为进博会。”

  “明年来吗?”一位同学笑着问钱耀东时,他坚定地答道:“当然来!”今年,他刚以二年级“小叶子”的身份重回进博会。回忆起这些天的经历,这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三学子用“有青春,有陪伴”来概括。他在最为忙碌的国展文创馆工作,为来往的观众们发放礼品,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满足感,也交到了许多的朋友,谈及离别,他羞涩地说:“想到今天就是最后一天,其实有点鼻酸。”

  作为资深“小叶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三学生黄倩仪已历经数次离园仪式,但每一次都会留给她不一样的触动。而今年对她来说尤为特别——和往年总有“再当一次‘小叶子’”的期待不同,明年六月,她即将毕业离校,从学生蜕变为职场人。因此,这是她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进博会志愿者。既然告别在所难免,她满怀期待地展望:“等到明年,我希望能以不一样的身份回到进博会。”


能量满满,服务中锻炼自我


  在六天的服务时间里,上海商学院的季子学几乎与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形影不离。他负责维护现场想要与“进宝”合照的观众秩序。每次在广场一站,就要两个小时。六天忙碌过后,即将重返校园的他,既为堆积的作业感到头疼,也为这段充实的工作经历画上句号而欣喜,但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不舍。“看到那么多排队的观展者喜爱‘进宝’,充满热情,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乐趣。”进博期间,他更在服务间隙,探访各大展台,与展商交流,专业知识也因此得到了丰富,这让他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在进博会工作我觉得意义非凡。”上海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徐赫也感慨万分。此前,他虽已积累了不少路线咨询类志愿服务经验,但在进博会,他收获了更多,“如何维持现场秩序,以最简短、直接的话语告知问路人所去的位置,处理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实战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复旦大学的博士生陈璐瑀则用“圆满”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参加了五届进博会的他,今年在中国馆提供服务:“中国馆人流量会比较大,工作相对饱和,很多外国友人都会选择中国馆来进行参观,近距离地和他们进行交流,还是很有收获的。”


意义非凡,与祖国同频共振


  “收获很多,感慨最深的是这次进博之旅让我打开了眼界。”主要服务于国家馆的上外“小叶子”王俊璎说,“各国尽显独特优势与资源,企业按需对接,开放包容的合作氛围促成了无数国际合作,实现了双边共赢。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进博会不只是一份份展品,更是一个个合作的机遇。”

  “亲眼看到了世界文明的平等交流,是让我最感动的。”交大“小叶子”刘若童说。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翻译器,黎巴嫩工作人员听到了中国观众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以及对未来更多黎巴嫩展品的期待。这一幕,让刘若童感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不同文明间的尊重与交流,进博会正是这样一个难能可贵的平台。”

  “这一次的进博志愿服务,让我更加领略到自信开放的中国魅力。”上外“小叶子”龙啸洲充分发挥了他阿拉伯语的专业优势,同时也在服务中收获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象化理解。亲眼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无时无刻不在上演,龙啸洲觉得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具象化的理解,他说:“我觉得这也是中国在现代化中追求不断开放的缩影。”

  “作为一名学传媒的‘小叶子’,六天服务进博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欧宝官方-(中国)网站首页传播学院的“小叶子”陈瑜潇是新闻与接待事务组的一员。她在新闻中心看到无数记者用镜头和话筒记录下进博会的盛况,与时代的重大命题同频共振。这更加坚定了她的新闻理想,“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能作为媒体人参与进博会报道”。


阅读原文


记者丨陈诗松 林千惠

来源丨青年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